“知之于困学,好之于交流,乐之于应用”
——专访梁茂成教授、李文中教授和许家金博士
采访人:李素芳
编者按:外研社从2006年开始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教师教育与发展研修班”,其中的语料库系列(“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语料库与外语研究”)研修班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梁茂成教授、李文中教授和许家金博士也成为了研修教师公认的“黄金拍档专家组合”。2008年8月,在“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语料库与外语研究”两期研修班的短暂间隙,本刊特别就高校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对三位专家进行了专访。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李素芳:可否请三位专家为我们概括地介绍一下语料库研究在国内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料库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梁(笑):首先要更正你的说法,我们不是专家,我们只是在前辈开拓的基础上继续摸索和努力。
李:我国的英语语料库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80年代中期杨惠中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主持编制的JDEST(Jiao Da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交大科技英语语料库,是我国最早的英语语料库。后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主持编制的CLEC(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文秋芳教授在南京大学主持的SWECCL(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杨惠中教授和卫乃兴教授在上海交大建立的COLSEC(中国大学生口语语料库),以及何安平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建立的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等,是国内比较大型的英语学习者语料库。汉语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发展也很快,比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王克非教授主持创建的汉外双语平行语料库,就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外汉平行语料库。
JDEST建成之后就为随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词表的统计提供了主要参考依据,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CLEC收集的是中学生和大学本科学生的书面语语料库,SWECCL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口笔语语料库,也都是为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建。这些语料库的建立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大量可靠资源和参考,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重要的资源平台和工具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讨论的语料库主要是指国内外语研究领域的各种语料库,对国内用于汉语研究及自然语言处理的语料库尚未涉及。
梁:诚如李老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语料库在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而且我们可以说,国内的语料库研究是在应用中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杨惠中教授、90年代桂诗春教授、文秋芳教授等学者的开拓和带领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发展更加迅速。我在研修班作课程介绍时也提到过,今年新批准的国家社科项目中约有10%在课题名称上就包含有“语料库”字样,还有很多课题虽然在名称上没有显示,但事实上也和语料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研究中默认的资源就是语料库。
外研社与中心近几年来合办的研修班一方面提高了教师乃至学生在课上、课下使用语料库的意识,成了语料库的播种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使用语料库进行外语研究。许多参加过语料库研修班的高校英语教师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学术成绩,并且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这种发展势头十分令人鼓舞。
许:从研究现状来说,国内对于学习者语料库以及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结合的研究做得较多,在语料库规模和研究方法上已经与国际接轨,所不足的是以英文发表的出版物相对较少。中国有这么大一个外语学习群体,有这个需求,研究者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再加上有几个重点的学校领头,所以这个领域,我们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从80年代开始做,到1999年学习者语料库开始建设,我国的语料库与外语教学始终结合得很紧密,而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则相对较弱。当然这确实也是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我国有如此庞大的外语学习群体,这方面的研究做得多是很自然的。因此可以说,国内语料库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与外语教学密切结合。
目前,语料库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语料库贯彻到教学当中,但是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大家更进一步努力,这也是我们举办这种研修班的价值。研修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全国各地的教师都有,这就好像种子和星星之火,虽然每个班只有一两百人,但他们来自全国二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上百所高校,他们可以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传播给了更多的人。
李:纵观中国英语语料库几十年的发展,可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独立性和本土意识。
上世纪80年代初,杨惠中教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与John Sinclair进行合作研究,致力于JDEST的研制,当时Sinclair正领导他的团队编制COBUILD,二者各有偏重,相互借鉴。可以说,中国的英语语料库研究在开始时间上与西方同步,并在思想和技术上呈现出自主和独立的特征,而不是对西方学术简单的引介和追随。JDEST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具有很强的本土应用取向。
2:应用取向和学科特征。
从JDEST到CLEC、SWECCL及COLSEC,包括各种平行语料库和专用语料库,其设计目标无不与外语教育与研究紧密相连;中国的英语语料库不是为了纯粹的语言描述,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发,而是根植于外语教学研究和应用之中。上世纪90年代初,杨惠中教授就把语料库语言学作为其博士点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并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合作项目为依托,对语料库的建库、研发及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表明语料库研究在中国一开始就在学科的框架下进行,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方法或工具。
3:团队的凝聚力和学科的收敛性。
从最早杨惠中教授的交大研究团队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教授的团队,到目前交大卫乃兴教授领导的团队、南京大学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的团队,包括河南师范大学团队、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的团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濮建忠教授、燕山大学刘泽权教授等,各个研究团队相互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学术气氛严肃而和谐。此外,语料库研究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学术理念和研究取向上逐步深入和丰富,学科发展凝而不散,和而不同,呈现出简约收敛的态势。
4:无私共享精神及企业支持。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合作研究、培训交流等活动成为国内语料库研究重要的驱动力量,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外研社连续三年的暑期语料库研修班,参与高校数百所,参训教师上千人,且参训者大多为教授、博士、硕士,起点高,上手快,成效显著,这种培训和交流仅规模为我国所独有,其潜在的影响和价值也无与伦比,难以估量。相信如果英国人看到我们如此大规模轰轰烈烈地搞语料库,他们会羡慕不已的。
梁:中国的语料库研究,建库者同时也是研究者,他们最了解教学和研究中的需要,知道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可以通过语料库得到解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们建成已经出版的SWECCL 1.0和即将出版的SWECCL 2.0就是在我们的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实,语料库建设、语料库研究和语料库应用之间绝非泾渭分明。老一代学者们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他们组织建成了一些大型语料库,后面的研究也就有了基础并得以延续。
许:对。语料库建设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再补充一下,国内用于英语教学的语料库除了大型学习者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用途的英语语料库,李老师在河南师大建立的中国英语语料库(China English Corpus)以及我在研修班向老师们介绍过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教材语料库都属于这个范畴。
李素芳:参加我们语料库研修班的教师都对三位专家的个人经历非常仰慕,也十分好奇,尤其是梁老师的学术研究、李老师的强大团队、许老师等主办的Corpus4U和“语料天涯”。三位专家能否谈谈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梁:正如前面说过的,我们有大树好乘凉,但那终究是前人的成绩,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就此止步。如果说我们做出了一些成绩,那么成绩的关键在于交流和摸索。一个方面是通过交流,从外面获取信息。就像我和许老师、李老师,我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挺多的。我们平时可能会谈谈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在交流中往往就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思想。李老师刚才也提到了这一点,交流能够开拓视野,促进学术发展。另一个方面就是自己要做,要不断摸索。许多东西如果只是别人给你讲了,你自己不去练习,很快就会忘掉;自己摸索过,与人交流也就不会有障碍了。我认为这两点很重要。其实我们的研修班也是以这种交流和实践的方式进行的。
李:我们的团队建设得益于人才的培养。我们从很早就开始“物色”成绩好的学生,挑选最好的学生继续攻读语料库语言学方向,并把相关领域的人才也吸纳进来,逐步改善团队的结构;此外,我们的对外交流互动也很多,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样坚持下来,就有了比较好的人才储备,队伍也就建立起来了。不过我们只是刚有个起点,离一个真正的优秀研究团队还差得很远。
许:很多东西都是因为感兴趣就会投入。Corpus4U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运行,设有很多个栏目,包括关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最新学术动态消息、相关文献资料、关于语料库理论的探讨、语料库的建立与使用等许多方面,主要是想让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内容。结果刚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人来,这种冷清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坚持了几个月才有好转。
Corpus4U到现在这个样子,其实是得到了大家的很多帮助。这个网站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艾海洋老师创建并承担系统维护,但网站的运行是需要经费的,最初是我们自己掏腰包,后来慢慢就有许多网友也自愿出资,大家捐钱来保障网站的日常运转。
我的语料天涯就是我自己收藏的比较好用的语料库链接,其中也有不少是Corpus4U的网友提供的。这都是因为喜欢,所以去做这些事情;与人分享,自己也就收获更多。在我看来,语料库研究者可以说都是“源于积累,萌于好奇,通于交流”。
李:我之所谓“学者”,就是“学习者”,就是不断学习探索的人。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叫“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个人果真能做到不断学习,天天都有一点进步,那该是多高的境界!我自己从1996年开始接触语料库语言学这个学科,到现在开始有点感觉了。人说,“初学三年,世无敌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我想老梁和家金也同意,我们之与语料库,也算经历了“知之、好之、乐之”几个阶段。所以,按家金“源于积累,萌于好奇,通于交流”的说法,取其意境,我们对语料库学习的历程可描述为“知之于困学,好之于交流,乐之于应用”。所谓“困学”,是指我们当年初涉语料库时,对外语研究缺乏资源、方法和工具感到困顿,语料库为我们别开天地;而交流使我们能够相互切磋琢磨,释疑发明。但“乐之于应用”,即如何在外语教育及其他领域中有效应用语料库,是我们以后几年共同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李素芳:非常感谢三位专家在紧张的日程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对于初涉语料库领域的人来说,一定有很多的问题与困惑,但三位专家无疑已经给出了最圆满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不断探索、沟通交流。
——专访梁茂成教授、李文中教授和许家金博士
采访人:李素芳
编者按:外研社从2006年开始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教师教育与发展研修班”,其中的语料库系列(“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语料库与外语研究”)研修班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梁茂成教授、李文中教授和许家金博士也成为了研修教师公认的“黄金拍档专家组合”。2008年8月,在“语料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语料库与外语研究”两期研修班的短暂间隙,本刊特别就高校英语教师关心的问题对三位专家进行了专访。现将访谈的主要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李素芳:可否请三位专家为我们概括地介绍一下语料库研究在国内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料库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梁(笑):首先要更正你的说法,我们不是专家,我们只是在前辈开拓的基础上继续摸索和努力。
李:我国的英语语料库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80年代中期杨惠中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主持编制的JDEST(Jiao Da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交大科技英语语料库,是我国最早的英语语料库。后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主持编制的CLEC(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文秋芳教授在南京大学主持的SWECCL(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杨惠中教授和卫乃兴教授在上海交大建立的COLSEC(中国大学生口语语料库),以及何安平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建立的中国学生英语语料库等,是国内比较大型的英语学习者语料库。汉语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发展也很快,比如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王克非教授主持创建的汉外双语平行语料库,就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外汉平行语料库。
JDEST建成之后就为随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词表的统计提供了主要参考依据,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CLEC收集的是中学生和大学本科学生的书面语语料库,SWECCL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口笔语语料库,也都是为解决外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建。这些语料库的建立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大量可靠资源和参考,成为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重要的资源平台和工具平台。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讨论的语料库主要是指国内外语研究领域的各种语料库,对国内用于汉语研究及自然语言处理的语料库尚未涉及。
梁:诚如李老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语料库在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而且我们可以说,国内的语料库研究是在应用中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杨惠中教授、90年代桂诗春教授、文秋芳教授等学者的开拓和带领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发展更加迅速。我在研修班作课程介绍时也提到过,今年新批准的国家社科项目中约有10%在课题名称上就包含有“语料库”字样,还有很多课题虽然在名称上没有显示,但事实上也和语料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研究中默认的资源就是语料库。
外研社与中心近几年来合办的研修班一方面提高了教师乃至学生在课上、课下使用语料库的意识,成了语料库的播种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使用语料库进行外语研究。许多参加过语料库研修班的高校英语教师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学术成绩,并且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这种发展势头十分令人鼓舞。
许:从研究现状来说,国内对于学习者语料库以及语料库与外语教学结合的研究做得较多,在语料库规模和研究方法上已经与国际接轨,所不足的是以英文发表的出版物相对较少。中国有这么大一个外语学习群体,有这个需求,研究者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再加上有几个重点的学校领头,所以这个领域,我们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从80年代开始做,到1999年学习者语料库开始建设,我国的语料库与外语教学始终结合得很紧密,而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则相对较弱。当然这确实也是我们国家的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我国有如此庞大的外语学习群体,这方面的研究做得多是很自然的。因此可以说,国内语料库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与外语教学密切结合。
目前,语料库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语料库贯彻到教学当中,但是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大家更进一步努力,这也是我们举办这种研修班的价值。研修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全国各地的教师都有,这就好像种子和星星之火,虽然每个班只有一两百人,但他们来自全国二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上百所高校,他们可以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传播给了更多的人。
李:纵观中国英语语料库几十年的发展,可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独立性和本土意识。
上世纪80年代初,杨惠中教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与John Sinclair进行合作研究,致力于JDEST的研制,当时Sinclair正领导他的团队编制COBUILD,二者各有偏重,相互借鉴。可以说,中国的英语语料库研究在开始时间上与西方同步,并在思想和技术上呈现出自主和独立的特征,而不是对西方学术简单的引介和追随。JDEST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具有很强的本土应用取向。
2:应用取向和学科特征。
从JDEST到CLEC、SWECCL及COLSEC,包括各种平行语料库和专用语料库,其设计目标无不与外语教育与研究紧密相连;中国的英语语料库不是为了纯粹的语言描述,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发,而是根植于外语教学研究和应用之中。上世纪90年代初,杨惠中教授就把语料库语言学作为其博士点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并以一系列国际国内合作项目为依托,对语料库的建库、研发及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表明语料库研究在中国一开始就在学科的框架下进行,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方法或工具。
3:团队的凝聚力和学科的收敛性。
从最早杨惠中教授的交大研究团队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桂诗春教授的团队,到目前交大卫乃兴教授领导的团队、南京大学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的团队,包括河南师范大学团队、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的团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濮建忠教授、燕山大学刘泽权教授等,各个研究团队相互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学术气氛严肃而和谐。此外,语料库研究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学术理念和研究取向上逐步深入和丰富,学科发展凝而不散,和而不同,呈现出简约收敛的态势。
4:无私共享精神及企业支持。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合作研究、培训交流等活动成为国内语料库研究重要的驱动力量,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外研社连续三年的暑期语料库研修班,参与高校数百所,参训教师上千人,且参训者大多为教授、博士、硕士,起点高,上手快,成效显著,这种培训和交流仅规模为我国所独有,其潜在的影响和价值也无与伦比,难以估量。相信如果英国人看到我们如此大规模轰轰烈烈地搞语料库,他们会羡慕不已的。
梁:中国的语料库研究,建库者同时也是研究者,他们最了解教学和研究中的需要,知道教学和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可以通过语料库得到解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们建成已经出版的SWECCL 1.0和即将出版的SWECCL 2.0就是在我们的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实,语料库建设、语料库研究和语料库应用之间绝非泾渭分明。老一代学者们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他们组织建成了一些大型语料库,后面的研究也就有了基础并得以延续。
许:对。语料库建设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再补充一下,国内用于英语教学的语料库除了大型学习者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用途的英语语料库,李老师在河南师大建立的中国英语语料库(China English Corpus)以及我在研修班向老师们介绍过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的教材语料库都属于这个范畴。
李素芳:参加我们语料库研修班的教师都对三位专家的个人经历非常仰慕,也十分好奇,尤其是梁老师的学术研究、李老师的强大团队、许老师等主办的Corpus4U和“语料天涯”。三位专家能否谈谈是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梁:正如前面说过的,我们有大树好乘凉,但那终究是前人的成绩,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就此止步。如果说我们做出了一些成绩,那么成绩的关键在于交流和摸索。一个方面是通过交流,从外面获取信息。就像我和许老师、李老师,我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就挺多的。我们平时可能会谈谈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在交流中往往就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思想。李老师刚才也提到了这一点,交流能够开拓视野,促进学术发展。另一个方面就是自己要做,要不断摸索。许多东西如果只是别人给你讲了,你自己不去练习,很快就会忘掉;自己摸索过,与人交流也就不会有障碍了。我认为这两点很重要。其实我们的研修班也是以这种交流和实践的方式进行的。
李:我们的团队建设得益于人才的培养。我们从很早就开始“物色”成绩好的学生,挑选最好的学生继续攻读语料库语言学方向,并把相关领域的人才也吸纳进来,逐步改善团队的结构;此外,我们的对外交流互动也很多,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样坚持下来,就有了比较好的人才储备,队伍也就建立起来了。不过我们只是刚有个起点,离一个真正的优秀研究团队还差得很远。
许:很多东西都是因为感兴趣就会投入。Corpus4U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运行,设有很多个栏目,包括关于语料库语言学的最新学术动态消息、相关文献资料、关于语料库理论的探讨、语料库的建立与使用等许多方面,主要是想让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料库语言学的相关内容。结果刚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人来,这种冷清的状态持续了很久,坚持了几个月才有好转。
Corpus4U到现在这个样子,其实是得到了大家的很多帮助。这个网站由中科院研究生院的艾海洋老师创建并承担系统维护,但网站的运行是需要经费的,最初是我们自己掏腰包,后来慢慢就有许多网友也自愿出资,大家捐钱来保障网站的日常运转。
我的语料天涯就是我自己收藏的比较好用的语料库链接,其中也有不少是Corpus4U的网友提供的。这都是因为喜欢,所以去做这些事情;与人分享,自己也就收获更多。在我看来,语料库研究者可以说都是“源于积累,萌于好奇,通于交流”。
李:我之所谓“学者”,就是“学习者”,就是不断学习探索的人。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叫“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个人果真能做到不断学习,天天都有一点进步,那该是多高的境界!我自己从1996年开始接触语料库语言学这个学科,到现在开始有点感觉了。人说,“初学三年,世无敌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我想老梁和家金也同意,我们之与语料库,也算经历了“知之、好之、乐之”几个阶段。所以,按家金“源于积累,萌于好奇,通于交流”的说法,取其意境,我们对语料库学习的历程可描述为“知之于困学,好之于交流,乐之于应用”。所谓“困学”,是指我们当年初涉语料库时,对外语研究缺乏资源、方法和工具感到困顿,语料库为我们别开天地;而交流使我们能够相互切磋琢磨,释疑发明。但“乐之于应用”,即如何在外语教育及其他领域中有效应用语料库,是我们以后几年共同面临并要解决的问题。
李素芳:非常感谢三位专家在紧张的日程之中接受我们的访谈!对于初涉语料库领域的人来说,一定有很多的问题与困惑,但三位专家无疑已经给出了最圆满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不断探索、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