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肖老师的第一次接触,始于2009年受陶红印老师的邀请在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的创刊号为肖老师与 Paul Rayson 和 Tony McEnery 合著的 A Frequency Dictionary of Mandarin Chinese: Core Vocabulary for Learners撰写书评。透过这本字典的编撰细节,了解到肖老师做为一名研究者过人的功夫与用心。之后拜读肖老师的数篇论文,对他的研究造诣与勤奋越发敬佩;在我所教的语料库语言学课程上,便使用了肖老师的多篇论文做为阅读材料。2012年应肖老师邀请为他和卫乃兴老师合编的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的一期特刊做审稿人;在此过程中的数次交流都让我感觉到肖老师诚恳与敬业的研究态度。再后来的几次邮件来往,又让我看到肖老师对他身边的学生与同事的真切关心,如帮助他的博士生联系访学,与我探讨他的博士生研究项目中的数据分析的一些问题,介绍我和显耀于2014年在香港开会时见面与认识,等等。这些看起来不大的事情,却给我以很深的印象,也对我自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显耀在香港见面后,得知肖老师身体不好,当时一惊,遂写信给肖老师询问,而他乐观的回信却让我放下心来,以为真的不要紧。最后一次与肖老师的联系,是2014年12月他为 Language给我的书撰写的书评刊印后,他把书评发来给我看并和我探讨其中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肖老师阅读的仔细与看问题的尖锐,让我受益匪浅。我们的交往,就这样始于一本书,又止于一本书。让我遗憾的是,在过去数年里至少有3次计划去 Lancaster 参加语料库语言学大会,每次都由于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没有成行,结果就这样错失了与肖老师见面的机会。让我欣慰的是,肖老师的才华,勤奋,与无私都留在了诸多学人的心里。做为一名学者,他的一生,应无遗憾。愿肖兄安息。
陆小飞,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16年1月10日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