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回复: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另外,研究是不是也应该分一定的阶段性,对于刚开始从事研究的时候,最好还是从一些小的方面着手似乎好把握一些。我经常感到头疼的事情是,指导的本科生作毕业论文的时候,也是这个理论,那个理论,就那么两个月的时间作论文,很难看文献的时间很少,很难相信他们能够把一种理论吃透。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和我一样的经历过类似痛苦的,碰到这种情况,你们是怎么处理的?[emq39]
 
回复: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以下是引用 xujiajin2005-8-6 21:14:12 的发言:
陈平有一个观点可供大家参考“同任何大写的理论保持一定距离(keep a distance from any capitalized theory)”。
这个观点中有几个意思:
1、从语言学发展史上来看,那些“大写的理论”差不多一代人左右的时间就会衰落(Chomsky的理论是一个特例,但也已经走下坡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历史的常规。
2、我们更应该尊重语言事实,而不是一味的攀附某种理论框架。这方面国内的汉语界要比外语届做得好得多(比如语用频率效应研究http://www.corpus4u.com/forum_view.asp?forum_id=60&view_id=684),因为中国历来有良好的考据的传统。外语届仗着“一招鲜”很方便地进口了西方的理论。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

我曾经去北京的几所高校外语系或外语学院应聘教职,面试中常有老师问到你论文用的是什么theoretical framework。我感觉这就好像是在问我是属于那一派的一样。我的回答是我是先收集语料,然后整理、归类、分析、比较。也可以同其他的理论方法相比较(所以我喜欢),但却不可先入为主地采用某种理论方法来框定自己要研究的语言事实。这样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我有同感,在论述我的论文开题时,我的院长问我的theoretical basis是什么,我的回答和你的一样,惹的院长很恼火,强烈的批评我必须要用某一个翻译理论来指导。我想研究有很多种,有conceptual research 也有empirical research,我的论文属于experimental study, 不需先有某一个理论框架,再说我认为所有的翻译理论只能称做是hopothesis, 不是真理,只能相对来说,可是那位老师认为没有翻译理论来指导绝对不行,就是硬塞也要塞一个理论进去,我的同学他们全都是选某一个理论然后再展开,也都知道老师的观点并不正确,可也无可奈何
 
回复: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实验型的可能和一般的观察归纳型研究还不同,首先要问为什么做这个实验,
想证明什么,这里就要求有很明确的指导思想,不管你管它叫理论还是别的。
 
Now that you think some theories are just hypotheses, a good way to use corpora is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and account for th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two. Maybe some "theories" are just null hypotheses which should be rejected, maybe some theories need revision in face of corpus data, maybe the corpora you use are not representative enough and you need to justify the choice of your data. If you believe your corpora are good enough, you can of course develop your own "coprus-informed" theory.
 
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必须有自己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以及本学科的专用术语,这方面的训练对研究者来说是必须的,不管是搞理论语言学或者是应用语言学。
 
回复: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以下是引用 刘语料2005-8-7 12:01:52 的发言:
语言学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必须有自己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以及本学科的专用术语,这方面的训练对研究者来说是必须的,不管是搞理论语言学或者是应用语言学。

基本没错,可是在语言学这个领域,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例如,你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可以从根本上决定研究学派的不同。例如乔姆斯基(和很多追随乔氏的人)并不认为语料库语料有任何价值,个人语感才是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和评价标准也就很不相同了,这就不仅仅是术语的问题了。
 
回复: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以下是引用 动态语法2005-8-6 23:43:23 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 xujiajin2005-8-6 23:12:13 的发言:

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个论坛就是在介绍理论的同时,
大力挖掘事实,而且是从小处下手,希望对改善学风有帮助。
^^^^^ ^^^^^^
支持。

美国的语言学理论不可谓不多,语言学大家也不可谓不多,可是著作能经得起考验的
还真不多。在这不多的大家中,Bolinger 是其中一个。
(http://www.cinestatic.com/bolinger.htm)
他的东西大多是研究一个一个词语或结构式的用法,一本书前面一个介绍,后面每章研究一个
语词或结构,不管什么理论背景的人都能找到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显示了价值。欧洲的学者
跟他相似的是Otto Jespersen,
http://www.geocities.com/Athens/Forum/5037/OJbiblio.html
中国汉语学界则非吕叔湘(http://www.cass.net.cn/y_09/y_09_01/y_09_01_14.htm)莫属。

当然敬佩这些学者不等于说我们不能研究新东西了,而是学习他们的学术风骨和精神,要得他的神韵。

(个人一点看法,不一定对。)

研究中对于理论体系的追求,应该是研究的终极目标,尽管新的理论总是要寻找现有理论的不足,试图取而代之。物理学领域,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又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似乎就根本没有一劳永逸的理论。
说到吕叔湘先生的研究成就我们无不敬佩。有人专门撰文赞叹吕先生的补白文章,同时指责那些追随西方理论的学者(潘文国. 汉语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J]. 语言研究,2000, 1.)。为此,oscar3和吕先生的学生周流溪先生交流过一次看法,周先生认为吕先生不注重理论体系的建构,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据周先生说,吕先生在1942年的一篇文章中就谈到了类似“配价”的现象(没有查文献,不知吕先生是如何措词的),也许就是因为吕先生没有构建理论的意识,才使配价语法与他无缘。当然,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吕先生。但是,不管是前人的经验也好,还是教训也好,我们思索一下,也许对我们未来的研究会有好处。总的来讲,中国学术传统中,注重实用突出,理论意识比较淡薄一些。
 
回复: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毫无疑问,理论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的一个缺憾就是缺乏理论总结,
尽管其发现多是极富理论意义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是有价值的。说到配价理论,我倒不为吕叔湘先生遗憾。有几个原因。
一是我们不能用新出理论来“苛求”从前的语言学家。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三十年
后有人要为乔姆斯基遗憾,因为他几乎就涉及到了XYZ理论但没能明确系统地提出来。而且如果
吕先生真的在1942年的一篇文章中就谈到了类似“配价”的现象的话,那倒更值得我们敬佩了。
1942年可是很遥远的事了。

另一个较为具体的原因是,现在多数人信奉的配价的理论并不能很有效地解释语言的实际。例如
一个事实是,越是高频的动词,其论元结构越不稳定,现有的配价的理论并不能很有效地解释这点。
美国功能语言学已经尝试用演进语法理论(Emergent Grammar, Dr Xu Jiajin的翻译)来解释论
元结构的这种动态性。参考Thompson, S. A., & Hopper, P. (2001). Transitivity, clause
structure, and argument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conversation. In Bybee & Hopper
(Eds.), Frequency an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pp. 27C60).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回复: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写完上面想到,这个问题大概是中国语言学中的一个永恒议题。有时候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不过又想到吕叔湘曾用过明代两位理学家关于散钱和钱串子哪个有用的争论所做的比喻,
说是散钱和钱串子哪个重要呢?当然成串的钱最有用,可是如果二者不可得而
兼,那么,散钱虽然不便携带,捡起一个钱来还有一个钱的用处,光有绳子没有钱
可是毫无用处。

希望这个论坛能为大家提供很多很多成串的钱!
 
美国语言学家 Dwight L_Bolinger

美国的语言学理论不可谓不多,语言学大家也不可谓不多,可是著作能经得起考验的
还真不多。在这不多的大家中,Bolinger 是其中一个。
(http://www.cinestatic.com/bolinger.htm)
他的东西大多是研究一个一个词语或结构式的用法,一本书前面一个介绍,后面每章研究一个
语词或结构,不管什么理论背景的人都能找到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显示了价值。


美国语言学家 Dwight L_Bolinger介绍 作者 徐赳赳
http://www.corpus4u.org/upload/forum/2005082413214818.pdf
 
见到大家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插几句。我非常憎恨那种先理论后内容的研究方式,好象没有理论,就没有研究似的。要知道在大理论出来之前,不也是有很多的实践的吗?那些实践就一定有理论基础吗?这让我想起那个经典的“chicken and egg situation". 在很多人看来,答案似乎很明显。没有蛋(理论框架)就没有鸡(研究实践)。显然,这是不科学的。
先理论框架再研究的方式着实摧残研究者的创新性。
 
我们老师一直强调理论很重要,毕业论文中不能少theoretical framework这一块,可是我作的是英汉对比研究,对于选择哪个理论框架目前还是没有头绪。做研究一定要理论的啊?
 
回复:[讨论]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以下是引用 majorlv5112005-8-6 21:53:09 的发言:
其实这种现象是一个已有的通病哈,感觉我们国内的学术研究很少是原创的(当然国外是否如此我不敢妄下评论),特别是现在的论文任务,逼得大家就是相互的"借鉴""阐述"
以至于很多二手资料,三手资料....meaningless


深以为然。
现在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求发表几篇文章,甚至是核心刊物的文章,学生不堪重负,只好“借鉴”。曾在英国问过一个博士生,说他们没有这个要求,三年博士的任务就是写一本“publishable book,”深感值得借鉴,做学问不是急功近利能取得成果的;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好像武大解放前有一个传统,在40岁之前不准著书,这虽然有一刀切的弊端,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各个学校争相为教师订科研指标,没反倒看做出什么突破性的成果。做研究的真正动机应该是兴趣和实际需要。
 
Theory comes from data - No data, no theory. This is different from the chicken-egg dilemma.
 
回复:[讨论]开拓语料库研究视野

以下是引用 asan822005-8-29 21:42:21 的发言:
我们老师一直强调理论很重要,毕业论文中不能少theoretical framework这一块,可是我作的是英汉对比研究,对于选择哪个理论框架目前还是没有头绪。做研究一定要理论的啊?


最近看了很多文章,有期刊文章,也有毕业论文,一般都是在第一部分或者第二部分都是theoretical framework/introduction. 如写语料库方面的文章,那一般都是介绍语料库的定义,分类,功能,工具等等.而真正自己的研究就那么一章(我看过的一般都是全文分五章),这样下去的话,那我们后面岂不是可以直接"copy"或者"paraphrase"就行了,总之一句话,觉得没有一点新义.
 
I don't think so.
Literature Review bridges what the others thought of and what you want to do.
The key problem, I think, is to build the appropriate bridge instead of demolish it.

[本贴已被 作者 于 2005年09月07日 22时37分31秒 编辑过]
 
这多少让我联想到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盛行的现象。在中国大地上,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相当长时间是功能语言学的代名词。然而,有趣的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显然没有那么显赫。问题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韩在悉尼大学的弟子回国后大张旗鼓的推广。
徐烈炯对此深有感触,并且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外国语》上。
 
那篇文站大致就叫《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可以翻翻。
另外,姜望琪也有一篇类似的文章。
 
Data is important for research. But if one's intuition of language phenomina is not cute enough, how could he/she come to the depth and dig out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m now struggling with my vast data not knowing how to put them together.
 
Back
顶部